“法从森林”—哈佛大学建筑学(GSD)2025年春季毕业设计

Form Follows Forest” 是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(GSD)2025年春季的建筑学毕业设计项目,由 Kei Takanami 完成,荣获 James Templeton Kelley 奖。它不仅是一项建筑实验,更是一种哲学回应——回应森林的呼吸、回应材料的本源,也回应我们与自然的关系。

毕业项目重新审视建筑与木材产业的关系,从采伐、加工到建造全过程,提出一种顺应森林生态的建筑方法。它不再将木材视为标准化商品,而是尝试将小直径、不规则、未充分利用的木材纳入建筑系统,使建筑形式与森林的生长状态相协调。

设计方法采用大公差与净空区域的策略,允许构件之间存在“干扰区”(为不规则构件分配最大干扰区域和参数范围),通过填充与脚手架技术(一种木构连接构造做法)进行结构整合(打破了墙承重的局限性,使得建筑形态更加自由灵活)。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建筑对“精确性”的执念,转而拥抱材料的自然状态与不确定性。

“Form Follows Forest” 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 天人合一 和 道法自然 有着深刻的呼应。

  • 建筑不再凌驾于自然之上,而是与森林共生,尊重其生态节律与材料特性。
  • 设计不强求形式,而是顺应木材的自然形态与生长逻辑,体现“无为而治”的智慧。
  • 建筑构件与森林不再是对立的“物”与“我”,而是彼此嵌套、互为存在。
  • 不规则木材不被排斥,而是被赋予新的结构角色,体现“因材施用”的工匠精神。

这种设计哲学与庄子“天地与我并生,万物与我为一”(出自《庄子·内篇·齐物论》)的思想不谋而合。建筑成为森林的延伸,而非其对立面。

优秀的建筑设计总是用最有效(甚至看似简陋)的方式清晰(空间完善、构造合理、传力清晰、尺度宜人)的表达自己的设计哲学,用最通俗的建筑语言表达最本真的人文情怀,引人入胜,产生共鸣。于此相反,混乱不堪、 不知所云的建筑设计,在拥有一张漂亮的PPT(或者展板)外皮加持下,往往能获得不错的毕业设计成绩(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?)。投机取巧,靡然成风,……